近日,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由沈阳化工大学、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沈化百特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在沈阳市落下帷幕。本届赛事吸引了全国550所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6万名研究生参赛,提交作品3394件,371个项目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

图1 大赛海报
一、大赛展示
本次赛事我院共有3支研究生团队进入全国总决赛,喜获国家二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2项。其中,我院由齐潘国老师指导的李奕璇、张梼、迟帅、江思夷团队完成的作品《“碳路先锋”----基于云边协同的六足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喜获电子赛道国家二等奖; 由杨新乐老师指导的林颖鹏、麻永前、董帅团队完成的作品《“青禾智碳”荒漠造林机器人》以及张兴元老师指导的李济言、徐傲、李闯团队完成的作品《双碳赋能"--悬挂双履带果园越障自动跟随运输机器人》喜获电子赛道国家三等奖。

图2 参赛队伍合影
二、赛事介绍
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本届大赛紧扣新能源、储能、低碳、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市场等领域,以环境与新能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未来人居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前沿技术与设计打造具有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作品,旨在增强研究生对“双碳”战略理念的认识,调动研究生参与双碳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科研项目及团队的成果转化,助力实现“3060双碳”目标。
三、获奖团队风采展示
团队名称:211Number1;
项目成员:李奕璇、张梼、迟帅、江思夷;
赛题名称:电子、信息与大数据—绿色低碳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指导教师:齐潘国;
获奖等级:国家二等奖;
项目简介:“碳路先锋”六足机器人巡检系统,破解传统巡检地形适配差、有线局限、智能化低痛点。多模态步态适配山地、湿地,速度0.5-0.8m/s。集成7类传感器与高清影像。通过云平台支持多端监测与联动,形成“采集—预警—执行”闭环。适配多场景,降35%能耗与人工风险,推动巡检 “被动转主动”,为双碳智慧环保提供方案。

图3 参赛队伍合影—“211Number1”团队
团队名称:必上岸;
项目成员:林颖鹏、麻永前、董帅;
赛题名称:双碳+农业生产与环境——农机节能减排与农业信息化技术;
指导老师:杨新乐;
获奖等级:国家三等奖;
项目简介:本作品设计了一种面向荒漠化治理的全地形智能植树机器人,集成机械结构与智能控制,实现自动化植树作业。机器人采用履带式轮系增强复杂地形通过性;通过可开合式组合钻头在一次作业循环内同步完成钻孔与树苗植入;配备自动填埋装置压实土壤,保障树苗稳定生长;侧置数据采集小车实时记录种植位置及环境参数,支持后期精准维护。该系统具备高效、精准、自适应强等特点,为生态修复提供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

图4 参赛队伍合影—“必上岸”团队
团队名称:绿色创新;
项目成员:李济言、徐傲、李闯;
赛题名称:双碳+农业生产与环境——农机节能减排与农业信息化技术;
指导教师:张兴元;
获奖等级:国家三等奖;
项目简介:“双碳赋能”—悬挂双履带果园越障自动跟随运输机器人响应“双碳”战略,针对丘陵山地果园运输高碳、低效痛点,团队研发悬挂双履带果园越障自动跟随运输机器人。该机器人以电动驱动替代燃油,从源头减碳,创新悬挂双履带结构与质心调整平台,适配田埂、沟渠等复杂地形,集成UWB高精度自动跟随与多传感器避障系统。其载重达50kg,最大越障150mm、爬坡30°、越渠500mm,实现“人走机随”无人化运输。产品可拓展至茶园、苗圃等场景,潜在市场较高,既破解传统运输难题,又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低碳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图5 参赛队伍合影—“绿色创新”团队